英国脱欧对中国投资者可能是一种机遇。
仲量联行在报告中表示,今年一季度英国直接房地产投资达107亿英镑,12%来自亚洲投资者,他们成了英国最大的国际投资群体。
但现实是,英国房地产的表现并不好,甚至已经滋生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苗头。
这会让多少亚洲投资者打道回府?
在英6大地产基金公司暂停赎回
据悉,日前在英6大地产基金公司已暂停赎回旗下的地产投资基金,涉及投资者资产高达148亿英镑。
他们是标准人寿保险公司(Standard Life Investments)、英国英杰华保险集团(AVIVA)、M&GInvestments、英国亨德森全球投资(Henderson Global Investors)、Columbia Threadneedle Investments、加拿大人寿公司(Canada Life)。
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是英国第二大寿险公司,旗下基金是英国第三大面向散户的开放式房产基金,该公司表示,暂停赎回是为了保护所有基金投资者的利益,避免损害投资回报。
据英国《金融时报》的信息,即使再有任何一笔赎回,该基金也不得不抛售所持房地产,筹集资金应对。
而伴随这些公司纷纷抛售所持物业,商业地产市场上的供给必然会增加,并且导致价格下滑。
历史正在重演?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2007年的金融危机。
因为当年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英国投资者赎回激增,导致基金纷纷被迫暂停赎回,通过抛售资产补充流动性引发后续英国房地产价格大跌40%。
在2007年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交易。
同年9月中旬,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供应商诺森罗克银行深入财务危机,遭遇挤兑风波。
2008年2月12日,美国政府和六大贷款商提出“救生计划”,以帮助还不起房贷即将失去房屋的业主。
2008年9月22日,英国政府考虑动用2000亿英镑用于挽救濒临危机的银行业。
同年10月13日,英国政府宣布针对四大银行提出纾困计划,金额350亿英镑。
同年12月4日,英国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100基点至2%,是1951年来的最低水平。
同年12月16日,美联储降息,从1%下调至0%~0.25%。
当时,澳大利亚、日本、德国、韩国等国政府也采取了“救市运动”。
在当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几乎平稳度过。
但如果历史重演,一旦英国房地产垮塌,亚洲资本进入中国的比例可能会大幅增加。
亚洲外资转向中国市场
目前的局势下,在亚洲外资眼中,中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大值得选择投资的国家。因为中国正在成为他们最佳的避风港。
我们从中国央行四月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中可以看到,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67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另外4月新增5556亿元,5月新增9855亿元。
尽管上半年数据还未出来,但中金预计,上半年整体的信贷规模将突破7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的增加,正是受到房地产的拉动。
再看看M2的增速,一月14%,二月13.3%,3月13.4%,4月12.8%,5月11.8%。
从上图看到,无论是基建还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反弹,背后的支撑力量都是来自金融系统的信贷扩张。
而信贷扩张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至少在未来几个月、几个季度,中国的经济层面都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从现代金融体系的角度看,我们手里的货币主要是来自银行信贷。可以说,是银行贷款创造的货币,而不是储蓄。
凯恩斯有个理论就很到位,也就是流动性偏好理论,说直白点,就是如果大家都追求流动性资产,对实体经济的消费投资需求就弱,导致需求不足、供给过剩。
如今中国的M2大幅扩张让很多人担心,因为M2源于信贷扩张,背后是直接指向债务问题、金融风险问题。
如今,企业和个人用信贷创造的货币购买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上升,那么可能就会带来信贷大幅扩张背后的资产泡沫,一旦资产价格开始下降,就可能带来债务违约等金融风险。
有人说,“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是中国金融下半场的战略,可以有效避免可能会发生的一切危机。
信贷和房地产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信贷是靠房地产作为抵押品发出去的,而松货币就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同时用于支持财政。
显然,政府继续刺激国内房地产,是吸引海外资本、发展国内经济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