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对科技的追求意愿和接纳能力,会直接决定这个企业的命运。而我们的使命就是拉近舟山企业与高新科技之间的距离。”2010年2月,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之际,研究中心主任胡富强教授如此定位他们与舟山企业的关系。也是从那时开始,这家由市政府与浙江大学联合设立的科研机构开始了对舟山企业的科技服务与合作,胡富强和他的科研队伍开始走近舟山企业……
宁花2万元招待不投20万元科研
为了充分了解舟山产业发展情况,更好服务舟山企业。两年来,浙大舟山海洋研究中心先后组织60余批专家走访调研舟山企业。而就在这些调研活动中,胡富强发现了舟山企业科技意识的薄弱,“应该说,不少舟山企业对企业与科技的关系还很不成熟。”
在一次下企业调研中,企业老总热情招待了研究中心的专家,布置一新的会议室,丰盛的餐饮安排……专家们在调研过程中受到贵宾般的礼遇。当然,调研过程中话题离不开企业的科技创新、升级转型。专家们发现,该企业的一个产品技术上有改进提升的空间,而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完全有能力完成技术升级以及设备研发。“企业老总很是高兴,但听说企业要负担一部分科研费用后,就表示要考虑考虑,事情最终不了了之。”后来,胡富强了解到,这次调研中企业花的招待费用将近2万余元,而产品升级项目科研经费需企业负担的也仅20余万元。“宁愿花2万元的招待费,却不愿意投入2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这是怎么回事?”企业的做法让胡富强一行难以理解。
每年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都会有3个月左右时间入驻企业,在了解企业科技需求的同时给予及时的技术支持。“总体来说,这一做法对企业的帮助十分有效,也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好评和感谢,”但让胡富强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有不少企业将入驻的科研人员安排到了办公室,干起了填写报表、收发文件之类的琐事,俨然成了企业里“最高学历的打杂工”。
打破“等靠要”的思想禁锢很有必要
“有新技术固然好,但是我现在做做也蛮好的,何必花钱去搞科研呢?”“技术这东西,别人有了我们也就会有,何必要花大价钱为他人做嫁衣呢?”“新技术好啊,只要政府出钱,你们研发出来后可以来我们厂里实验。 ”不知道多少次,胡富强和他的科研人员在与企业交流中会得到这样的答复,而其中体现出的是舟山企业并不真正了解科技创新对一家企业发展的意义,很多企业科技理念都停留在传统落后的“等靠要”思想上。“对于科技创新,舟山的企业已经习惯了‘等靠要’,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随着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舟山企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胡富强看来,一家企业要是没有科技的持续支撑,即使在良好的大环境中暂时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会因为自身缺少知识产权、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陷入困境。“乘风须有帆,而科技就是企业发展重要的风帆。舟山企业要想在新区建设的东风中乘风而上,就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科技风帆。而想要拥有这强大的科技风帆,打破‘等靠要’的思想禁锢很有必要。”胡富强认为,企业应打破传统观念,用更积极的姿态迎接科技。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共建、基地培育为形式,通过技术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中心与技术开发机构、联合组成攻关组、联合创办高新技术经济实体和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等模式,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合作,注重技术成果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大胆探索和创新,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统筹引导、科研机构支撑、金融机构加盟、市场化运作、责权利关系明晰的新型产学研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和金融机构合作创新的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