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出炉的4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增长指标均低于市场预期,较3月继续回落。仍然较为明显的经济下行趋势,令一季度后“中国经济已经见底”的相关判断显得过于乐观。sf
5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判断,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如何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未雨绸缪,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sf
仍处下行周期中 正在平稳软着陆sf
二季度肯定不是“底”sf
未来几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有阶段性的回升,但那不是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开始,而只是下行周期中的短期回升sf
只有观察到房价见底、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回升等现象时,表明经济内在下行动力开始减弱,那时才可判断经济增速见底了sf
展望未来经济,现在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和官员认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见底,接下来会逐季回升。有的认为,将于第二季度 “见底”,然后逐季回升。笔者持谨慎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远没有 “见底”,经济将继续运行在下行周期之中。何时 “见底”,现在还很难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第一、第二季度不会是 “底”。接下来的几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小幅度上升,但这只是此轮下行周期中的短期回升而已,而不是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开始。sf
此轮经济下行周期开始于2007年,这一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4.2%,到达了上升周期的顶峰,已有“过热”势头。 2008年遇到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于2008年底迅速扭转了原先的紧缩型宏观经济政策,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刺激,投资和信贷急剧增加。但是从年度效果来看,经济增速回升的幅度极其有限, 2008年经济增速为 9.6%,2009年较2008年还出现了回落,为9.2%, 2010年 出 现 了 回 升 , 为10.4%,但回升幅度有限,算不上新一轮的上升周期。 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再度回落到了9.2%,这进一步说明了2010年的回升只是下行周期中的短期回升而已。如此大规模的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政策也没有能够使经济增长速度回升到2007年的高位,甚至只是勉强高于10%,这充分地表明我国经济的内在下行动力已经很强,两位数增长时代已告结束。sf
这次经济进入下行周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便是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回落了2—3个百分点。过去33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速度,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也大致在10%左右。展望未来,我国人口红利边际效应正在降低。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越过50%,未来城市化的边际效应将下降。工业化也已经进入后期,边际效应也在下降。技术水平提升的边际速度也在下降。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也将下降,外贸依存度也于顶峰逐步回落。同时,由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济规模已经很大,在这么大的基数上进一步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本身也越来越大。所有这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即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已经回落,笔者估计已经回落了2—3个百分点,也即未来几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为7%—8%。sf
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不但在理论上得到了论证,同时也已经为实际经济运行的结果所证实。 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8.1%,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大规模失业现象的存在,也没有听到大规模失业的报道。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劳动力的短缺,看到的是不时出现的招工难的报道,这说明,8.1%的增长速度离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远。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历史,1998年、1999年、200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8%、7.6%、8.4%,增长速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8.1%相差不大,但那时候的失业现象十分严重。其原因是那时候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在10%左右,8%的增速已经偏离其较多,所以那时候失业现象十分明显。也有人认为,虽然当前蓝领就业充分,但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好。这种观点有点以偏概全。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大约600万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0.75%。即使应届大学生的失业率达到了40%,也不过增加了0.3个百分点的失业率,这不足以影响全局。sf
在经济内在下行动力较强之际,在宏观经济政策还只是微调之时,在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7%—8%区间之中,在2012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还有8.1%时,判断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见底”,显然过早了。sf
笔者认为,只有出现了以下信号时,才能判断本轮经济下行周期结束了,经济增速“见底”了——sf
一是房地产价格见底,出口增速不再下降,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也不再下降。经济内在的下行动力开始减弱。sf
二是宏观经济政策出现方向性调整,而不再是微调。货币政策从目前的偏紧转向正常,货币供应量能保持正常的增长。sf
三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偏离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现象明显增加,对应的增长速度至少下降到7%左右。如果出现了这些信号,本轮下行周期离结束就不会太远了。sf
需要说明的是,学术界的惯例是,分析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时,用的是古典型的经济周期,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绝对值的周期;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时,用的是增长型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周期。因此,讲发达国家的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中,实际上是指该国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处于下降阶段;而讲我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中,指的是增长速度处于下行周期中,但是经济还是处于增长之中的。尽管8.1%的增速较顶峰时的14.2%已经回落不少,但这个速度在世界上还是很高的,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sf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我国经济仍然处于下行周期之中,正在平稳地软着陆。第二,未来几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有阶段性的回升,但那不是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开始,而只是下行周期中的短期回升而已。第三,这一轮经济下行周期何时 “见底”,需要观察以下现象何时出现:经济内在的下行动力何时减弱?宏观经济政策何时真正出现方向性的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何时较大幅度偏离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现象何时比较严重?sf
经济短周期时长在缩短 波幅在变窄sf
年底应会短期探“底”sf
我国宏观经济学者越来越达成一种共识,即我国经济短周期时长在缩短,波动幅度在变窄sf
不必对这一轮短周期下行的波动趋势过度焦虑,下行趋势不会一路延续,而应会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实现“探底”,并于2013年延续好转趋势,复苏的力度则取决于内外因的综合作用sf
近期的经济数据的确不容乐观。2012年一季度,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幅为8.1%,如果不考虑因美国金融危机等外生影响而出现的一些经济低谷,例如,2008年第四季度的7.6%、2009年第一季度的6.6%,我国GDP季度同比增幅上一次低于8%还要追溯到2003年第二季度。如果没有政策作为外力作用,今年季度经济增长率很可能出现降为8%甚至 “破8”的现象。sf
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学者越来越达成一种共识,即我国经济短周期时长在缩短,波动幅度在变窄。比如,2008年一年间,我国经济就经历了从经济过热到“保增长”的剧烈变化,2010年的四个季度,可以说基本上经历了经济周期的峰顶、下行、谷底和扩张四个阶段。经济短周期时长缩短、波幅收窄的变化,是外因和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政府应对经济周期的经验不断积累,手段和工具不断丰富,经济自动修复和政府反周期干预的政策效果也在不断改善。综合来看,不必对这一轮短周期下行的波动趋势过度焦虑,下行趋势不会一路延续,而应会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实现 “探底”,并于2013年延续好转趋势,复苏的力度则取决于内外因的综合作用。而此后,时长缩短、幅度收窄的短周期波动将成为常态。sf
判断年底经济“探底”主要基于下述几方面因素:sf
首先,从外贸形势来看。2010年,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率为34.7%。2011年,进出口同比增长率为22.5%。2012年1月至3月进出口同比增长率分别为-0.5%、28.4%和8.9%。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外贸的走弱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外贸走弱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的疲软以及欧债危机的不断加剧和恶化。今年美国经济出现持续温和复苏的势头,美联储2012年4月25日发布经济预测数据,将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由1月份预测的2.2%—2.7%上调至2.4%—2.9%;美国大型企业联合会4月19日发布报告称,3月份美国的经济领先指标已连续第6个月走高。这些都显示美国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呈正面。同时,随着欧盟各项稳定机制的建立和逐步发挥作用,市场信心得以稳定和恢复,欧洲经济总体开始进入稳定期。欧盟委员会2012年5月11日发布春季经济预测提出,虽然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但欧盟公共财政状况得到改善,公共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将预期从2011年的4.5%降到今年的3.6%,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欧盟经济将逐渐出现复苏迹象。美欧两个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将有利于中国进出口增速在今年出现复苏迹象。当然,未来我国会逐渐转变过度依靠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并因势利导开拓国内市场。sf
其次,从去库存化形势来看。增速放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产能过剩、库存严重。目前,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工业品领域,同时,上下游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联动过剩。下游产业包括汽车、房地产、家电、家居用品、基础设施等。而下游需求下降传导到上游产业,导致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大型机械、矿石等出现一定程度的积压。产生库存的主要原因一是前期新增产能增加,二是部分行业政策调控,三是前期刺激消费政策退出。但总的来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过剩产能开始逐步化解,企业加大去库存化力度,一些行业尝试降价走量,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得到化解。随着下半年消费高峰时期,如夏季家电消费旺季、“十一”黄金周等到来,以及政府可能出现新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居民消费也会有所增加。sf
再次,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我国宏观政策环境也将日趋乐观,例如,对中小企业的结构性减税和信贷优惠政策,以及5月18日开始的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年内第二次下调等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随着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不断走低,通胀压力大大减缓,宏观政策微调的空间进一步增强。当然,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干预,将以微调、精准性政策作为主要手段,即针对某些特定行业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相关产业等的导向性政策,以提高政策精准度,而不是通过利率等手段调整来刺激经济,以防止资本流向虚拟经济领域而并非实体经济等。sf
从深层次来看,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开放经济、市场化改革、劳动力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工业化、外延的城市化等,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增长动力,如内涵式城市化发展,包括城市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完善,再如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双提升。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完善,我国人均人力资本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协同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转移将继续深化和完善,中西部崛起和东部地区转型升级空间巨大,国内市场继续深化发展,等等。这些都将支撑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发展。sf
综上所述,我国短期经济波动难以避免,但从中期和长期来看,经济相对高增长是可持续的。今后20年,我国仍然处于高增长的战略机遇期,当然长期平均增长速度会告别9.5%,而保持在8.5%左右的水平。这段时期,也将会为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更长时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好时机。sf
此外,对于宏观经济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增速不能过低。经济增长速度过高,经济过热,通胀严重,对宏观经济和百姓生活不利,但经济增速过低,会导致企业效益恶化、失业增加等,不利于维持社会稳定,经济结构的优化也会被拖延甚至阻遏。二是刺激政策以不诱发产能过剩为限。当经济增速过低时,政府可能会出台刺激政策,但刺激政策应偏向于具体行业、具体产业,而不能成为诱发下一轮产能过剩的诱因。因此,适度增长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主基调。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