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最近的新闻报章,会为一些爱心善举而感动。
61岁的普陀妇女张梅兰,有丈夫有儿子,却意外受托“领养”了一名脑瘫女弃婴,11年历经艰辛始终不离不弃,有几次放手不养的机会她都没有抛下这个可怜的孩子,至今无怨无悔。
65岁的定海合源社区居民李英梅,曾担任过医院护士长的她,退休6年来,她每星期五都会到社区活动室义务为老年人量血压,帮居民作医疗咨询,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可她也得帮儿子养孙子,每次为居民义务服务时,只能把小孙子暂时托别人照顾。
24日中午,定海城市新境小区附近一名初中女生被皮卡车撞倒,满头是血,昏迷不醒。一辆浙L牌照私家车路过看到后停下来,马上把受伤的女孩送往医院急救。家属记下车牌号码才找到车主。面对家属的答谢,车主王先生只说“这很正常。只要是个司机,看到都会去救”。
真正懂爱的人,才会懂得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件好人好事,也恰如我们向“爱心城市”迈进的一个个或浅或深的脚印。
前几天还从报纸上看到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47岁的定海低保户林雅琴,3年前丈夫患癌症去世,林雅琴独自抚养着一双儿女,靠洗菜打工和低保金维持家庭生活。最近,更大的不幸接踵来袭。 5月15日,女儿右手臂上的一颗黑痣被确诊已癌变,需要近15万元医药费;随后,儿子又被确诊患有急性重症胰腺炎伴胸腔积液,动手术要花25万元左右。
21日,万般无奈的林雅琴来到舟山晚报民情工作室哭诉。记者第二天就刊发报道,向社会发出求救呼声。林雅琴一家的遭遇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关心,一笔笔融入了浓浓善意的爱心捐款从岛城各地接连而来。到24日中午,晚报已收到爱心捐款42210元。目前捐款仍在火热继续,相信这一份份无私的爱心最终能帮林雅琴渡过难关。
这又是一起由媒体发起的普通民众爱心集合式救助事件,接下来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社保机构和慈善组织的支持参与。这时,我们或许也该想一想,群众在遇到突发的特殊困难时,除了求助亲友以外,为何往往最先想到、也认为最可靠最有效的是媒体的呼吁和帮助,而不是找社区居委会、社保机构和慈善组织?
笔者认为,在“先行先试”的新区建设发展大背景下,也可“先行先试”健全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慈善救助机制。结合全市“慈善一日捐”等活动和市慈善总会“关爱全市困难大病患者”救助品牌,当有困难群众突发大病超出医保报销额度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时,相应各级慈善总会核实确属符合救助情况后,将慈善基金提取用于病人救治,社会爱心人士也同时捐款施援,专款专用,每一笔收进和支出明细都可接受市民上网查阅。
长此以往,困难群众遇到特别困难后获得救助将会更及时、更有力。全社会也将逐渐形成爱心捐助事业以社保机构和慈善组织长效性保障为主、临时性个人爱心捐赠为辅的慈善救助体系。而不必像林雅琴事件那样,由记者个人银行账户来代收市民爱心捐款。
这或许是“爱心城市”的一个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