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小松亚吃力地骑着,他的自行车很旧,轮毂和车身都已锈迹斑斑,速度明显跟不上同伴,经常与他们拉开一段距离。性格腼腆的小松亚,话很少,“骑慢点”是他回家路上重复最多的话。
跟着小松亚,记者来到了峙岙塘,小松亚一家在第二故乡租住的家。
这是一间二十多平米的简易房屋,里面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床和木桌都由木板拼接而成,唯一值钱的是放在桌上的26寸的液晶电视机。屋内没有充足的光线,下午4点,已显得有些昏暗,小松亚到家后,没有开灯,找了个光线较好的角落开始做功课。“太暗了,妈妈没给你买台灯啊? ”记者在房间里环视了一下,房间内没有书桌,没有台灯,只有房顶的一盏日光灯。“我一般在外面做作业。 ”记者的话提醒了小松亚,他拿着作业,走到外面,坐在一张小凳子上,又搬来一张小凳子,两张凳子高低相差无几,他弓着背,有些吃力,却写得很认真。
记者又走进屋内细看。房子里拉了几条绳子,零零散散地挂着衣服,一张矮桌上,放着一个电磁炉,三副碗筷。墙上挂着一袋鸡蛋,一袋面粉,一袋黄豆,还有一个冷包子。“那个包子是今天的早饭? ”看着冷包子,记者问。“没,昨晚的,妈妈炒了鸡蛋,烧了汤,我买了两个包子,又吃了些面条,就剩了一个,留着以后饿了吃。 ”小松亚说,妈妈在船厂附近摆了个水果摊,很忙,昨晚是这个礼拜妈妈唯一一次做的饭,他吃得特别香。
在小松亚的家里,没有牛奶、面包、饼干,也没有水果。小孩总是爱吃零食的,问起小松亚最爱吃什么,他却有些“为难”,好久才吐出两个字——“拉面”。“拉面?天天吃吗? ”“嗯,一般每天都会去吃。 ”说起拉面,小松亚有些兴奋。他说,妈妈一个礼拜给他50元钱,他只要早饭省点,晚饭就能在拉面里放一个鸡腿,不过那一般只在特别饿的时候放。
看着这个脸色有点发黄的孩子,记者有些心疼,“那爸爸妈妈一般晚上几点回来啊?给你做饭吗? ”“一般不做。 ”小松亚说,爸爸不经常回来,一般一星期只回家一次,妈妈每天都回来,但要到晚上七八点,早上又很早出去。“那你可以去水果摊帮帮忙,看看妈妈。 ”“他们不许我去,让我好好读书。 ”
5点过后,这个小村里的拉面店、川菜店、福建沙县等开始热闹了起来。记者跟随着小松亚,来到了他熟悉的拉面店。老板看了看小松亚,问:“今天加鸡腿吗? ”“啊……还是不加了。 ”小松亚有些犹豫不决。“给他加个鸡腿,老板。”记者想请小松亚吃碗拉面,他有些不好意思,一直推托着,还掏出钱给店主。在记者再三要求下,他才不吱声。
满满的一碗拉面,加上鸡腿,一共9元钱,却算是小松亚很丰盛的一顿晚餐,他吃得一点儿不剩……
那一天,小松亚说妈妈去定海进货,直至8点多,依旧没有回来。
一个孩子,一间房子,一盏灯。
记者问小松亚,天天放学一个人在家,跟呆在老家有什么不同?松亚说,以前一年才能见爸爸妈妈一次,现在能经常看到,还能一起吃饭,已经很好了。或许在小松亚们的心里,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