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房地产行业有着颇高资历的人,而恰好他又是靠着房地产开始发家,当他毫不留恋大举抛售旗下房产的时候,继而转投到其它行业的时候,就不免引发外界对于房地产变天的猜测。
此人就是“超人”李嘉诚。李嘉诚属于第一代创业者,也是寒门崛起的代表,所以会成为影响后世的典范,而其慧眼独具的投资目光更是被世人称道。但近几年李嘉诚“被逃跑”“告别房地产”之说不绝于耳。
最近又放出了大消息,媒体报道称:李嘉诚本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内连下两城,先以9亿元收购“日本特斯拉”,后以10亿英镑(约87亿人民币)收购了英国一能源公司。
虽然此次李并非抛售房产,但要知道十几天前的9月7日,李刚刚以20亿港元转让了旗下长实地产及电能实业持有的山顶道两幅宅地,时间间隔还不到二十天,李嘉诚就盯上了新能源产业,看来李嘉诚是铁了心要“放弃”房地产业务了。虽然李嘉诚一再声明自己不会放弃房地产业务,但是手上却不断地在抛售房地产资产,着实让人捉摸不透。
近年来,李嘉诚频频出手其在香港和内地资产并加大对欧洲投资力度,而涉及行业有基建、零食、物流、电信、新能源,唯独很少触及房地产行业。据统计,近3年以来,李嘉诚共计卖掉了超800亿资产,尤其是内地的资产,都是在资金比较容易汇出的时候卖掉的。不在最高点卖,而是最合适的时机卖颇符合李嘉诚“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经商理念。每次都会引发不小的猜测,尤其是当前房地产市场收紧,调控层出不穷之际,房地产变天论更是此起彼伏,李嘉诚等大佬的动作更是被认为投资置业的风向标。
精明的商人往往都是善变的!
李嘉诚如此,万通六君子之一的潘石屹亦如此。潘石屹也是最近两年开始抛售资产的,据悉2年内他抛售旗下上海等地的SOHO广场重资产套现达350亿之多,顺利转型“轻资产”模式共享办公,当起了赚钱省心的“包租公”。众所周知,潘石屹和大炮虽同为万通六君子之列,但是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观点对立的,潘石屹的观点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房地产市场是受到冲击最严重的,因为这些新兴产业会改变大家对于房子“拥有”的观念,“共享经济”才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所以他彻底转型轻资产也被业内认为是最有先见之明的,被行业称道。
相比之下,前两年一直在海外高调的王健林的“轻资产”之路就艰难得多了。先是在国内货币储备不足的时候大举布局海外,继而高调宣布“万达未来的主要盈利在海外”,是以被重点关注也不意外。所以,后来的万达、融创、富力“世纪交易”虽然有苦但也得往肚子里咽,继而亲自操刀变卖王牌资产万达广场,开启“卖卖卖”的模式。
纵观近几年房地产的发展,虽然各房企销售日益打破记录,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粗放式的“拿地、开发、销售”模式已经玩不转了,往后更多的房企追逐的目标已经不是规模的大小,而是利润的高低。就拿李嘉诚来说,今年上半年,长江地产收入不到300亿港元,利润超过144亿港元,这个盈利水平是国内房企望尘莫及的,也是应该争相效仿的。
过去房企在营销等方面花样太过复杂,投入也太过铺张,笔者以为开发商就是应该在盖好房子的基础上顺便又能把钱赚到,这才是老百姓认可的开发商,一味的寻求规模,不在产品上下功夫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民众抛弃。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主要竞争肯定是在产品上,而未来房子的定价规则也一定会有所改变。
在笔者看来,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宣告结束,像过去那种暴赚的时代已经不再了。不但如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随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早已透支严重、风险重重,需要纠正的地方太多,房地产「泡 沫 破 裂」、「崩 盘 论」不绝于耳,加之眼下金融「去杠杆」等紧缩政策已经让国内很多房企日子不好过了。而资本趋附的最佳场所往往都是首先要资金安全、其次是可以大赚,所以也不难解释李嘉诚为什么要大举抛售国内物业转而投资更稳健的基建、更有前景的新能源等行业了,运营模式也在“避重就轻”。
通常一有大佬抛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房地产要不行了,房价可能撑不住了,要下跌了。这种想法很普遍,很多业内的作者也会往这方面引导,给购房者错误的认知。其实不然,对于房地产这些大佬来说他们眼前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改变“姿势”,调整策略,玩法不同而已,资本是逐利的,总是从价值高地向价值洼地转变,但有一点需要肯定的是,房地产市场在改变,房企勤修内功是未来角逐的重点。
随着去年底国家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至今将满一年之期,回顾今年发生在房地产的事,我们看到政策的指引作用也在凸显,从今年的调整策略来看,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优于以往,绝非小打小闹。打击炒房等不利于市场稳定的行为,弱化房子的金融属性,回归房子的居住本源,政策引导房价稳定发展,不大起大落才是未来的主题。
笔者曾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理解大佬们抛房转变运营思路其实很简单,可以类比成我们普通人的买房思维:我们卖掉手上的第一套房,然后拿着这钱去改善性住房差不多,你是为了住更大的、更好的,他们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