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至10日,温家宝总理在和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
“房地产调控目标有两个:一是促使房价合理回归不动摇,二是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的需求从长期讲是刚性的。当然,将来住房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人人都拥有自己的房,但人人都要有住处。可以买房,也可以租房,但租房的价格也要合理。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建设两者不可偏废。从长期看,保障房应该以公租为主,主要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房地产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益,但是,为了促进公平和稳定,政府调控也不能松。”【温家宝:人人都要有住处租房的价格要合理】
这是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政策的最新、最全面、最坦率的表述。其中不难看出,对房地产市场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第一次坦率清晰地讲明了调控的目的。
两个目的,为了公平和稳定。
说穿了,不是什么泡沫的问题,关键是公平和稳定,这是实质。
公平,可以这样理解,假定杭州主城区每年新增3万套住宅,主城区100万个家庭,不算人口增量和家庭裂变的婚房需求及外来购房者,也只有3%的家庭能购得一套住宅。排在中等收入的家庭,排队也要排到15年以后。问题是,高收入阶层可能买完第一套还要买第二套、第三套,使得排在后面的人遥遥无期。看不到希望的人们是不稳定因素。
从这个角度上讲,每个家庭限购2套有一定道理。(但对外地人禁购没有道理,涉嫌违反宪法和人权,是户籍歧视)。
二、强调两个调控目标:
一是促使房价合理回归不动摇。
二是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当然第二个目标才是更重要的根本目标。请注意,“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提法长时间不提了,甚至连两个月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只提“健康发展”,而没有提“长期、稳定”。
三、坦率地承认了,“13亿人口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的需求从长期讲是刚性的。”
这实际上是承认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大量的真实需求的客观存,而并非均为投机炒作。
四、明确了住房消费既有买也有租。
“当然,将来住房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人人都拥有自己的房,但人人都要有住处。可以买房,也可以租房,但租房的价格也要合理。”
这实际上承认了迄今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让每一个家庭都能购房,都有自己产权的商品房,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也同样没有这个能力。
几年前,“居者有其屋”的提法过于高调,使人们的期望过高,后来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根据人大代表的意见,修正成“住有所居”。
承认了一部分人,或者是一个家庭的某个阶段,租房是正常的。
五、市场和保障两条腿路。
保障性住房是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的唯一办法。商品房房价再怎么降,低收入阶层也不可能买得起。
六、房地产走市场化道路不动摇。
“房地产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益。”
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有部分舆论认为是住房市场化带来的,甚至有人否定市场化的道路,提出重回福利分房的制度。温家宝的讲话断然否决了这种论调。
李克强副总理2月6日在保障性住房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也强调,“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托商品房市场解决多数居民的多层次住房需求问题。”【李克强: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
这表明坚持市场化解决多数人住房问题的路线不动摇。
从温家宝总理这段讲话中不难看出,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趋于务实。当然其中“合理房价”如何理解?没有定性、定量的阐述,留下悬念。
几乎可以判断,3月5日的全国两会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会有对一年以来调控政策和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会有一些支持刚性需求购房者的政策和措施。
如果有较为明确的政策表述,可能会带来价跌量升或价稳量升的结果。如果没有明确表述,那么以价换量的政策通常只是一次性的。随后,市场将再次陷入迷茫。
中国房地产市场走过14年市场化道路,进入深水区。和其它许多领域的政策一样,在最初阶段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发现,石头摸不到了,河水越来越深,涉水越来越难,越来越险。人们醒悟,我们需要有一套顶层设计了。
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城市化道路怎么走?地方政府财政和土地开发模式是否会变化?什么价格是合理的价格?税收制度如何安排?房地产融资是否有创新路径?保障房能保障多少人群?等等,一系列的关乎顶层设计问题,到了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时刻了。